不斷變化的格局:三防涂層新紀元
在討論21世紀的三防涂層(Conformal Coating)之前,我們先回顧一下自20世紀以來電子組裝行業的變化,以及這些變化對可靠性的影響。
從20世紀到21世紀的轉變
30年前的情況:
· 帶軸向元件和寬導體間距的通孔PCA;
· 圓形軸向器件,易于涂覆;
· 寬導體間距(導致少量枝晶生長問題);
· 使用含鉛焊料;
· 普遍采用涂覆前清洗的工藝。
30年后的今天:
· 表面貼裝(SMT)元件逐漸普及,形狀方正且帶有尖銳邊緣;
· 導體間距顯著縮小,封裝密度大幅提升;
· 引入低固體含量助焊劑(“免清洗助焊劑”)和無鉛焊料,導致潛在失效風險增加。
現代PCB面臨的新挑戰
· 玻璃化助焊劑:助焊劑殘留與三防涂層的熱膨脹系數不匹配,易在熱循環(1,000–5,000次)中導致涂層開裂。
· 未反應的助焊劑殘留:可能引發枝晶生長,造成故障與失效。
· 高工藝溫度(源自無鉛焊接):增加失效率、間歇性故障及保修成本。
“免清洗”助焊劑的再思考
許多人會問:既然使用的是“免清洗助焊劑”,為何還要清洗?
· “免清洗助焊劑”誕生于20世紀80年代,當時電路板的走線更寬、間距更大。
· 如今的電路板廣泛應用于關鍵安全領域,工作環境惡劣,對可靠性要求極高。
在免清洗助焊劑出現之前:
若追求高可靠性,廠商通常會在清洗后再進行三防涂層。
如今,清洗工藝能帶來以下優勢:
· 去除污染物,避免電化學遷移;
· 增強涂層附著力;
· 避免毛細作用導致的涂層失效;
· 改善涂層覆蓋率;
· 降低熱循環中涂層開裂的風險。
全新解決方案:Sharp Edge Coverage (SEC)
在2022年,HumiSeal開發出一類全新材料,用于解決當今SMT元件在尖銳邊緣涂層覆蓋不足的問題。
尖銳邊緣覆蓋不良的風險:
· 電遷移(Electro-migration);
· 因冷凝導致的系統失效;
· 錫須(Tin whisker)生長失控。
傳統做法往往是多層涂覆,既耗時又增加成本。
SEC產品的突破
HumiSeal研發的 1B59SEC 與 1A33SEC 產品可在單層80µm的厚度下,提供優于傳統2層40µm涂覆的保護效果。
浸沒測試驗證
兩塊測試板:一塊涂覆80µm 1B59SEC,一塊未涂覆。
測試條件:24V電源 + 鹽水(模擬海水環境)+ SIR/冷凝測試專用電路板。
結果:
未涂覆板:出現泄漏電流、元件周圍起泡、最終腐蝕。
涂覆1B59SEC板:無泄漏電流,無氣泡產生。
這一成果證明,SEC技術可為工作在高濕度、惡劣環境中的PCB提供長期可靠的防護。
文章來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FA0Dq4BHIFSRWs8dML9dHg